这里是早在秦朝就有建制的千年古邑;这里也是中国沿海最开放的发达地区之一。二月末的鄞州,在绵绵细雨浸润下,灰褐色的宁波博物馆愈发显得庄重。利用旧城改造留下的砖瓦建起的外墙与博物馆线条明朗的外形相得益彰,让人强烈感受到历史与现代在这里的碰撞和交融。
顺着博物馆向南望去,几十栋造型各异的高楼各自展示着洋溢青春活力的曼妙身姿,也讲述着这座城如今的发展和辉煌。很难想象,就在五六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杂草丛生之地。位于鄞州中心城区的宁波南部商务区,当地人口中自豪的“宁波曼哈顿”,从2006年12月28日打下第一根桩基到现在高楼林立、成为浙江省重要的总部经济高地,这里的变化,其实也是鄞州发展的一个缩影。
2002
年撤县设区10年来,宁波市鄞州区发展的速度之快令人瞠目。2011年,鄞州地区生产总值达945亿元,实现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13.6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38.3亿元;而这组数据在2002年时分别仅为200.8亿、27亿和82.9亿。
高速的发展,并不能回避面临的问题。“比如说工业经济,”宁波市委常委、鄞州区委书记陈伟俊并不讳言,“鄞州的工业经济总体来说底子不错,但与昆山、江阴、萧山等地区相比,还是有不小差距,去年昆山工业产值超过7000亿元,江阴是5400亿,萧山是4400亿,而我们只有2200多亿,不到人家一半;而且我们重大项目偏少、技改投入也显得不足。”
先发优势相对弱化、要素瓶颈制约加大、城市经济水平有待提高……鄞州要想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就必须迈过眼前这道坎。
用什么来引领鄞州未来的发展?用什么来推动鄞州的新突破、新跨越?鄞州人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鄞州方向:“出路只有一条,那就是靠质量”
2012
年新年伊始,鄞州区第十三次党代会,从履新的陈伟俊代表区委所作的报告中,鄞州人第一次听到了“质量新鄞州”的提法,而这也为当地今后一段时期的发展指明了道路。
作为“喝到改革开放第一口水”的沿海发达地区,鄞州的发展有目共睹:全区现有工业企业约2万家,其中3家年销售超百亿元、371家超亿元,上市公司达10家;拥有雅戈尔、杉杉、奥克斯、QY球友会等一批著名品牌;形成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纺织服装、家用电器、汽车配件、金属制品、文教文具五大传统优势产业遥相呼应的“5+5”产业格局;综合实力、产业发展能力、科技综合实力等均名列浙江省乃至全国前列。
正所谓高处不胜寒。为这样一个先发地区的发展破题并非易事,“质量新鄞州”的发展定位自然也经过了深思熟虑。从2011年年底上任伊始,陈伟俊和其他区领导班子成员就不断奔走于大小企业和街道乡镇,问诊把脉,为鄞州经济社会的发展谋求出路。“鄞州发展的出路只有一条、选项只有一个,那就是靠质量。鄞州尽管发展基础好、规模大、有潜力,但也面临着种种问题,只有彻底改变粗放的发展方式,全面提升整体发展质量,才能化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实现新一轮的跨越发展。”在反复进行走访调研后,这位文质彬彬、略显敦厚的鄞州新掌门人得出了这样的结论。
根据着力打造“质量新鄞州”的总体定位,鄞州提出了今后5年发展的目标:通过5年努力,实现科学发展水平全省率先、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率先建成“两个率先”。其中,第一个率先的核心是实现更科学、更有质量的发展,力争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以上,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固定资产投资5年翻番,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和高新技术行业产值比重均达40%以上;第二个率先是要让群众生活更幸福,着力破解一批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实现民生幸福从“人均享有”向“人人享有”提升。
鄞州性格:“不干则已,要干就要干到最好”
虽说“质量新鄞州”的提法是第一次,但置身鄞州,却不难发现鄞州人一直以来对“质量”的追求。从10年前连像样的建筑都没有几栋的农村,到现在商务区、写字楼、商住楼、繁华商圈、文化设施、市民公园有机结合的现代新城,就可以算是最好的例证。
2004
年,万达集团准备在鄞州新建万达广场,但当时的一片荒芜让没有在农村做过投资的万达董事长王健林心里没谱。而当2006年年底鄞州万达广场开业时,眼前的新鄞州让王健林吃惊不已,连说了几遍“想不到”;更让他想不到的是,开业第一年,鄞州万达收入就达8个亿,成为万达最成功的投资项目之一。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