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强制标准中并没有提及对文具中塑化剂含量标准的要求,但我国的环境保护标准参考了国际上的要求,对学生用品中的有害物质行了规定,但对企业来讲,只有自愿申请环境标志产品才需参照执行。抽查结果表明,本次受检的产品无一自愿执行该标准。曲梅建议,企业应该在橡皮等产品的标签上将成分标明清楚,让消费者充分选择。
塑化剂标准是不能僭越的红线,却成了弹性十足的“橡皮筋”,两套标准差距如此悬殊,让人咋舌,更让人疑惑。而业内人士的一句,“幕后推手源自众多国内食品巨头的集体抗议”,或许能道破其中的玄机。公众诟病已久的问题亦随之浮出水面,相关标准该依据什么来制定,由谁来制定,如何制定?
卫生部551号文件出台后,以香精香料为重要成分的调味品企业巨头,对卫生部门施加了很大压力,称“由于国内企业生产工艺和包装较为落后,大部分香精香料都无法达到标准”,直接推动了“大尺度”的773号文件出台。相关企业得到了巨大利益,可公众的健康暴露在了塑化剂的危害之下,给塑化剂危机的升持续级埋下了伏笔。两套标准相互“掐架”,导致调味品和饮料中所含塑化剂没有统一的标准,相关企业在生产产品的过程中,失去硬性的参考标准,检测部门也没明确的依照标准。
在此种混沌的状态下,塑化剂危机泛化几乎是一种必然。曾有媒体曝出乳制品标准内幕,巴氏奶标准初稿的起草单位都是几家乳业巨头。一些企业明目张胆地干预乃至“代行”相关部门制定安全标准的行为,罔顾消费者的权益,破坏了规则。毫无疑问,安全标准的制定应以食品安全的质量和广大民众的权益等公共利益为准绳。倘若对企业巨头一味地妥协退让,大搞“双重标准”,会让政府文件的公信力式微,也是对民众健康安全的不负责。可见,松紧不一的标准是塑化剂危机持续发酵的诱因。
来源:互联网